【編者按】高水平的人才隊伍是學校健康發(fā)展的根本保障。按照學?!笆濉币?guī)劃提出的“堅持培養(yǎng)與引進并舉”的人才隊伍建設思路,為加強教師培養(yǎng),提高師資隊伍整體水平,我校相繼出臺《陜西科技大學專任教師學歷提升實施辦法(試行)》、《陜西科技大學師資隊伍培養(yǎng)實施辦法(試行)》等新政策,申報學歷提升、國家公派出國訪學、國內一流高校訪學、博士后進站研究等教師培養(yǎng)項目人數高漲,現開設【師資培養(yǎng)志】專欄,介紹在教師崗位,不斷追求上進、勇攀高峰的教師風采。

個人簡介:
王?;ǎ?,江蘇人,陜西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教授,“陜西省青年拔尖人才”,“陜西省青年科技新星”,主要致力于高性能高分子化學品、功能化無機/高分子復合材料等研究多年,實現了從傳統(tǒng)化工行業(yè)向新能源領域的轉型研究。至今已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青年基金等科研項目20余項,項目成果轉化14次。在國內外知名期刊上發(fā)表文章133篇,其中SCI、EI收錄70余篇。2017.12-2018.12在美國西北大學Mark Hersam教授課題組進行訪學。
訪學收獲
訪學單位:
美國西北大學創(chuàng)辦于1851年,是一所世界頂級的私立型研究型大學,位于伊利諾州的埃文斯頓市,臨近芝加哥,是十大聯盟高校之一?!短┪钍扛叩冉逃罚═imes)2019年世界大學排名上位列第20位,在權威的《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 News)2019年國家綜合大學排名上位列第9位。西北大學在化學、醫(yī)學、工程、商科、法學、傳媒等領域均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有1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38位普利策獎獲得者在此工作或學習過。美國西北大學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材料工程專業(yè)的大學,科研成果顯著,其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yè)在美國材料專業(yè)排名全美第二,學院研究設施一流,具有很多大型的研究中心包括材料研究中心、納米科學與工程專業(yè)、國際納米科技中心等。該學院與阿貢國家實驗室的金屬材料實驗室廣泛合作,尤其是光電子材料和納米材料方面。
合作教授Mark C. Hersam,美國西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Walter P. Murphy教授,材料研究中心主任,為全球頂尖學術組織IEEE會士、World Technology Network會士,MRS會士、AAAS會士、APS會士、AVS會士、SPIE會士,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學家。目前擔任ACS Nano(IF:13.8)雜志副主編,Applied Physics Letters編委,NSF國際納米科學與工程協會主席。Mark C. Hersam亦是NanoIntegris公司(an elected member of National Academy of Inventors)的共同創(chuàng)始人。至今已獲得多項獎項和榮譽稱號,2016年被任命為美國科學大使,2014年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MacArthur Fellow),2013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chuàng)新特別獎,2011年獲得W.M.Keck基礎科學與技術研究獎,2010年獲得MRS杰出青年科學家,2010年獲得ECS青年科學家獎,2006年獲得AVS Peter Mark獎,2006年獲得TMS Robert Lansing Hardy獎,2005年獲得美國青年科學家總統(tǒng)獎“Presidential Early Career Awards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至今已在Nature, Science, Nature Chemistry, Nature Nanotechnology等國際頂尖期刊上發(fā)表學術論文500余篇,h-index高達89,他引次數高達34478,i10指數為347。

為什么“走出去”?
“走出去”主要是由于自身的研究發(fā)展遇到瓶頸,如何突破傳統(tǒng)的研究思維,拓展有限的研究領域,培養(yǎng)國際化視野的優(yōu)秀學生,更為高效地帶領研究團隊的發(fā)展是我走出去的主要源動力。
“走出去”的收獲
(1)教學方面:
在美國西北大學(NU)訪學期間,深入學習了Mark C. Hersam教授主講的《固體物理》和《量子力學》2門專業(yè)課,參與教學探討,并與材料系其他教授積極接觸和交流,了解國際頂尖高校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美國西北大學是美國十大名校聯盟中唯一的一所私立學校。比起在美國東部地區(qū)同等級的學校來說更專注于教學的實用性。與它鄰近的競爭者芝加哥大學,以及除賓大外的所有常青藤學院相比,西北大學的教育更具有職業(yè)導向性。因此,西北大學占據了美國高等教育的一席特殊之地。
西北大學是“quarter system”(學期制)的學校,每年有春、夏、秋、冬四個學期,而每個學期只有兩個多月的時間。短短的學期意味著課堂的進度很快,常常剛開學沒兩個星期就開始期中考試。這樣快節(jié)奏的教學制度可讓學生接受更多的知識,體驗不同的課堂,但同時也為學生帶來更大的挑戰(zhàn)。
教授講授專業(yè)課時,會提前發(fā)放講義,并在網絡平臺上公布相關資料;課程期間,每周都設立公開課時間,學生可面談教授,教授針對相關問題進行答疑。課程作業(yè)以綜合分析題為主,重點激發(fā)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每次布置作業(yè)時,會提供答案,但基本無抄襲現象。閉卷考試時,學生可攜帶一頁“Cheat Sheet”,上面可記錄計算公式、準則和法則等知識點,考試時可以查看,不會被認定為作弊。總體而言,課堂不提倡死記硬背,注重創(chuàng)新,更注重將創(chuàng)新思維轉化成實際應用。
(2)科研方面:
我有幸在美國西北大學Mark C. Hersam教授課題組進行訪學,從事于石墨烯、二硫化鉬MoS2等二維材料的研究,如二維材料的高效剝離、大面積MoS2薄膜的新型構筑及其在憶阻器中的應用。這兩個研究方向和我以前的研究方向差別很大,可謂是由高分子向無機轉變,由傳統(tǒng)化工產業(yè)向新能源技術產業(yè)轉變,由化學向物理轉變。而且在Hersam課題組進行的是一個開拓性的研究課題,我是組內第一人采用該方法進行MoS2憶阻器的構筑,至今已研發(fā)了一種新型薄膜的轉移方法,實現了二維材料薄膜在不同基材表面的轉移,目前正在進行器件性能的優(yōu)化,有望實現全球首例全打印柔性人工神經系統(tǒng)。
Mark C. Hersam教授課題組在二維材料、器件構筑方面處于國際領先水平,課題組每周舉行一次組會。他在學術上高效、堅忍不拔、立志而躬行的執(zhí)著率性深刻地影響著我。Mark C. Hersam教授一直非常重視科研的原創(chuàng)性,一直鼓勵我們靜心思考重大的前沿科學問題,做出真正有重大意義的原創(chuàng)性科研成果。Mark C. Hersam亦一直強調學術交流的重要性,鼓勵我們多走出去參加各類國際學術會議,在交流中、在不同領域中產生創(chuàng)新的靈感。該段研究經歷為我回國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極大地擴展了我的研究領域,這可能就是學科交叉的優(yōu)勢吧;該經歷亦提升了我自主研究和團隊管理能力,尤其在Mark C. Hersam教授的指導下,如何高效快速創(chuàng)新地進行科學研究和管理科研團隊。通過一年的學習,我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SCI一區(qū)Top期刊)、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SCI一區(qū)Top期刊)、Applied Surface Science ((SCI一區(qū)Top期刊)上發(fā)表SCI一區(qū)論文5篇,在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等期刊上發(fā)表SCI二區(qū)論文3篇;并基于訪學期間對石墨烯二維材料的研究,于2019年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21978164,聚苯胺納米膠囊功能化石墨烯/環(huán)氧智能涂層的可控構筑及自修復防腐機理)。
(3)文化方面:
美國西北大學是一座寧靜典雅的大花園,時而澎湃時而秀美如海般遼闊的密歇根湖,望不到盡頭。湖邊錯落有致、五彩斑斕的石頭,像是給碧藍的湖水鑲上了相框,框起了西北大學獨樹一幟的美麗景色。每一塊石頭上意義非凡的文字,仿佛一個故事,訴說著所有美麗的童話。其中,有一塊石頭赫然用中文寫著“世界再大,也要回家”,讓留學在外的我們每次路過都百感交錯,那片給予我無限慰藉和靈感的湖亦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驚喜。

返校感言:
通過這次訪學,進一步增強了我對科研的熱情和執(zhí)著,我會一如既往地跟隨自己內心所向和實際有意義的研究,堅持原始創(chuàng)新,沉下心來,靜心打磨,做出真正有價值的原創(chuàng)性科研成果,并力爭培養(yǎng)出具有國際視野和競爭力的學生。
返校后工作重點主要在聚合物分子工程在固態(tài)電解質、鋰二次電池、器件等方面的應用。領域雖更加多元化了,但整體還是圍繞聚合物納米復合材料,各領域其實很多都是相通的。我將繼續(xù)堅持將所學所研技術最終轉化為實際應用技術。堅信只有潛心研究,心無旁騖才能使科技服務人類的價值觀得以體現。
最后,非常感謝學校、人事處、國際處、化學與化工學院及同事們對我的無私幫助和支持,我會繼續(xù)發(fā)揚這種互助精神,將自己的經驗分享給未來想要訪學的老師們。
(終審:杜楊 核稿:編輯:史倩云 學生編輯:劉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