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下午,應文理學院邀請,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博士生導師姜海峰研究員作客我校“前沿科學報告”,在文理學院學術報告廳作了題為“飛秒光頻疏及其應用”的學術報告。報告會由文理學院物理學科帶頭人劉建科教授主持,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張曉斐研究員及郭文閣教授、文理學院物理系部分教師及本科生100余人參加了報告會。
姜海峰教授首先從經(jīng)典物理學牛頓時間概念出發(fā),以時間頻率技術的基礎性、廣泛性和前沿性基礎,通過對飛秒光頻梳研究領域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梳理,對飛秒光頻梳技術的特點、分類以及研究現(xiàn)狀等進行了詳細報告。他還以課題組近十年在飛秒激光光頻梳領域的取得的研究成果為主線,進一步報告了飛秒光頻梳的發(fā)展趨勢及其他們課題組在該領域的研究貢獻。姜海峰研究員的報告既有物理基礎,又有理論背景和學科前沿成果報告,使在座聽眾對飛秒光頻梳技術的重要性有了新認識,并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報告結束后,姜海峰研究員與在場的師生就報告內(nèi)容進行了交流和互動,并就飛秒激光光頻梳技術的應用和發(fā)展趨勢進行了進一步的探討。此次報告開拓了大家的科研視野,也為學院繼續(xù)加強科研學術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指導和助力。

新聞小貼士:
姜海峰,現(xiàn)任中國科學院時間頻率基準重點實驗室副主任。2018年“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18年科技部“萬人計劃”中青年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
姜海峰長期從事時間頻率技術研究,曾在法國巴黎天文臺、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等單位工作,在超穩(wěn)激光、飛秒光梳、超穩(wěn)微波源等方面做出了系列研究成果。2013年歸國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精密測量物理”重大計劃培育項目和重點支持項目、中科院儀器研制專項等十余項科研項目,研制的儀器有效的支撐了多項精密物理測量應用。目前是我國載人航天空間站項目“高精度時頻實驗柜”子系統(tǒng)“空間光頻梳”和我國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tǒng)”子系統(tǒng)“光纖微波頻率傳遞網(wǎng)”主任設計師。近3年發(fā)表論文13篇,單篇SCI他引190次,獲得1項歐洲專利和2項中國發(fā)明專利授權。
(核稿:郭改慧 編輯:杜楊)